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家书承载着非常重要的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其不仅是维系家庭情感的重要纽带,也是反映社会风习、记录时代变迁的真实写照股神配资,更是传承家风家训家教的宝贵载体。
红岩家书是红岩英烈用鲜血、生命和信念写就的不朽文字,生动还原了红岩英烈在极端困难危险的环境中,同敌人顽强斗争的真实场景,字里行间诉说着对家人的深深眷恋、对战友的殷切嘱托及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
信念写就家书、家书传续精神。红岩家书不仅彰显了红岩英烈铁骨铮铮、视死如归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更真实再现了红岩英烈有血有肉、可亲可近的鲜活形象,读之令人亲切、感动、深思、泪目。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不断巩固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必须用好红色文化资源、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在市纪委监委宣传部指导下,渝北区纪委监委联合重庆市档案馆,搜集整理12位红岩英烈的家书,通过红岩英烈不朽的革命精神和深沉的家国情怀,鼓舞激励广大党员干部从中感悟初心使命、汲取精神力量,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展现新担当、实现新作为。
今天,请跟随小编一起聆听,红岩家书系列之三《苟悦彬:胸怀报国志 不问家与身》。
苟悦彬:胸怀报国志 不问家与身
苟悦彬(1919—1949),中共党员,云南绥江人。1935年到四川成都,先后进入济川中学、成都高级工业职业学校读书。后带头参加学生运动被开除,经斗争得以转学到重庆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就读。1942年考入国民党陆军机械化学校学习,1945年6月,随学校迁到重庆,同年11月进入重庆二十一兵工厂做职员。194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4月因传递《挺进报》被捕,关押于渣滓洞监狱。1949年11月27日,在大屠杀中殉难,时年30岁。
展开剩余83%苟悦彬烈士(1919-1949)
1949年3月,苟悦彬在狱中托一位出狱难友带给党内同志一封信。
狱中给党组织的信
我生活得很好,请转家人放心股神配资,入狱后受了七次刑,没有问出什么就算了。请转嘱弟妹们,多多努力,无止境的进步,不要因我而消极灰心。并好好教育六如,要他继承爸爸的意志!
这封信不足百字,十分简短,写的时候必定十分匆忙,但从寥寥数语中,不难发现苟悦彬作为一名共产党人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坚定不屈的革命意志。“入狱后受了七次刑,没有问出什么就算了”,苟悦彬将自己在狱中遭受的残酷折磨说得风轻云淡,好像仅仅只是被责骂几句,或者挨了几巴掌那样轻松。实际上,渣滓洞监狱被称为“人间魔窟”绝非空穴来风,国民党特务对待革命者的手段异常凶残,苟悦彬在狱中多次遭受酷刑,他只是不想让家人担忧难过,因为他深知,胜利与成功不会轻易取得,从来都是革命者用鲜血浸染的、用牺牲换来的。信中,苟悦彬对弟妹们十分关心,勉励他们要追求进步,不要因为自己身陷囹圄而灰心丧气、失去斗志,要“多多努力,无止境的进步”。对于自己的儿子,更是要求他继承遗志,也就是作为一名共产党人敢于反抗黑暗、追求光明,坚持真理、不畏牺牲的崇高品格和坚定信念。
苟悦彬烈士档案
积极开展地下工作 牺牲自己保护战友脱险
1919年,苟悦彬出生于云南昭通绥江县一个小商人家庭,他自幼勤奋好学、志向远大,由于不愿随父经商,故先后前往成都、重庆求学。1942年,苟悦彬考入国民党陆军机械化学校学习。1945年6月,随学校迁到重庆,年底进入重庆二十一兵工厂任技术员。
四川省立重庆市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机械科第五班应届毕业生履历及历年成绩一览表(重庆市档案馆馆藏)
当时的二十一兵工厂是重庆地下党组织团结发动工人的重要阵地,也是地下党机关报《挺进报》的重点发行对象,工厂里的地下党员经常将《挺进报》送给进步工人秘密传看,以此团结、教育广大工人。进入二十一兵工厂后股神配资,苟悦彬于当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参与到发送《挺进报》的工作中。
1948年春,《挺进报》因叛徒出卖遭到国民党特务严重破坏。为了保存二十一兵工厂内的地下党组织,苟悦彬决定挺身而出,由他一人承担传阅《挺进报》的全部责任,并表示:“只要革命就一定会有牺牲,为了保存一个重要的工作岗位,牺牲一个人是划算的。”为此,苟悦彬“自投罗网”,主动向特务交代情况,但狡猾的特务为了“放长线钓大鱼”,并没有立即逮捕他,而是对他实施跟踪、监视。苟悦彬识破敌人的伎俩,切断与任何地下党员和进步群众的联系,特务对他无可奈何。最终,失去耐心的特务将他逮捕并随即关入渣滓洞监狱。入狱前,苟悦彬将一封信交给地下党的同志,信中写道:“看样子要进马列学院(指集中营)读几天书,请同志们务必不要误信特务的欺诈,我绝对不会有一句口供。”
关于检寄苟悦彬像片及履历表上四川省立重庆高级工业职业学校的函(重庆市档案馆馆藏)
团结难友反对压迫 坚持斗争取得宝贵胜利
渣滓洞监狱关押的全部是所谓“重要政治犯”,一概不准用自己的真实姓名,统一编成号码。特务点名和互相称呼都喊号码,苟悦彬被囚禁在七室,号码“105”。看守的特务十分凶残,新四军战士龙光章被拷打摧残至死后,狱中的地下党组织为了在政治上打击敌人,激励难友斗志,争取改善狱中生活,保存革命力量,决定组织狱中同志进行绝食斗争,并推选周世楷、蓝国农、苟悦彬三人为代表,提出停止绝食的四个条件:给龙光章开追悼会、改善狱中生活待遇、成立“伙食管理委员会”和“消费合作社”、允许给家属通信。在绝食斗争的过程中,苟悦彬一直冲锋在前,同敌人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各狱室难友团结一心,连续三天坚持绝食斗争,没有一人动摇,最终迫使特务们接受了条件。
监禁在渣滓洞监狱的“政治犯”生活待遇极差,每天吃的是难以下咽的霉米,再就是烂菜叶帮或一小把胡豆、黄豆。通过绝食斗争,每间狱室推选一人组成伙食管理委员会和消费合作社,每月由委员二人依次轮流称米、碾米,送饭给狱室,改善了一段时间的狱中生活。苟悦彬连任两届伙食委员,在合法身份的掩护下,加强了各狱室斗争行动的联系,使渣滓洞监狱被监禁的同志连成了一个整体。
临终嘱托字字千钧 红岩精神不朽永世传承
1948年秋,渣滓洞监狱疟疾、痢疾流行,多数人染上了疾病。被监禁的“政治犯”在1947年时还不足百人,但从1948年开始,因《挺进报》事件被抓的难友不断增加,每间狱室由原来的几人、十几人,增至最多时的30人。苟悦彬和同室的难友都染上疾病,在天气炎热、环境恶劣、卫生条件本来就很差的情况下,特务们又缩短“放风”时间,限制用水,致使不少难友病情加重。特务们专门将楼下第六狱室作为重病房,把认为不能医治的重病号转囚第六狱室隔离。苟悦彬也被转囚其中,他顽强地同病魔及特务们的折磨作斗争,鼓励同室患病的难友每天坚持在有限的空间进行体育锻炼。当同室监禁的齐国才与苟悦彬交谈,问及其家庭和今后打算,苟悦彬慨然答道:“胸怀报国志,不问家与身。”重庆地下党组织很快得知狱中同志的病情,经过多方周折,把一批药品转送狱中,这才使得苟悦彬和其他一些难友终于摆脱了病魔。
1949年11月底,重庆解放前夕,国民党特务对关押在白公馆、渣滓洞监狱的革命志士进行惨无人道的大屠杀,苟悦彬也在大屠杀中壮烈牺牲,年仅30岁。
一个半月后,重庆各界人士举行遇害烈士追悼大会。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披着战地硝烟,匆匆赶来祭奠英烈,鞠躬致敬。在松柏与鲜花丛中,苟悦彬与罗世文、车耀先、江竹筠等许多烈士的遗像陈列在一起,供后人永远怀念瞻仰。
绥江县人民政府关于苟悦彬等烈士的抚恤通知
苟悦彬之所以敢于在国民党特务控制极为严密的兵工厂开展革命活动,之所以敢于发展进步群众,组织进步工人阅读《挺进报》,其实就是他早年在日记中所写“自觉的人要帮助他人觉悟”的斗争实践。苟悦彬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后,更是身体力行,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忠诚与诺言。在那封字迹泛黄的绝笔信末尾,“要他继承爸爸的意(遗)志”九个字力透纸背。这并不仅仅是苟悦彬个人的临终私语,更是许多红岩英烈共同镌刻在生命绝唱中的精神遗嘱,是浸透着血与泪的嘱托;是一位父亲对儿子最后的殷殷期盼,更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铸就的精神传承。
当江竹筠在给表弟谭竹安的托孤信中写下“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当陈然在《我的自白书》里留下未竟的理想,他们将对后代的期望与对家国的信仰一同写进了家书,这些凝结着泪水与热血的文字穿越时空,至今仍在巴山渝水的晨雾中回响、在长江奔涌的浪涛里激荡,指引着后来人接续奋斗、勇毅前行。
供稿:重庆市档案馆 渝北区纪委监委
责编:周 敏 周弘历
编辑:梁枥月
校对:邹西文股神配资
发布于:北京市熊猫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